刘萍韩甜
刘萍
韩甜
“一只鸟卖那么便宜,谁能想到是犯法的事情,整个人都蒙了。”伴随着徐州费氏鹦鹉案当事人的含泪讲述,短视频《如我在诉》开始还原案件背后的法治细节和暖心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南四湖专案、徐州费氏鹦鹉案等一批关乎民生的典型案例,成为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作为检察媒体,如何从众多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将典型案例中的“硬道理”更柔性地表达出来,让老百姓可感受、能认同,《如我在诉》短视频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个落点:听案件当事人怎么说
检察机关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应该听听当事人怎么说。在探索如何创新案例报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聚焦案件中的“人”,邀请当事人出镜谈感受,摆脱以往宣讲式、说教式的呈现方式,通过人物真情实感展现检察宣传主题,实现检察新闻宣传的“初心”。
围绕“能动履职”“诉源治理”等检察工作高频词,我们初步筛选出徐州费氏鹦鹉案、南四湖专案、全国首例未成年人文身民事公益诉讼案等5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听证、检察监督等工作内容,有高度、有温度、有故事、有细节。检察机关通过依法能动履职,改变了当事人的命运与境遇,这样的办案故事完全可以通过当事人以情叙事、故事化叙事的方式得以呈现。
一个难点:说服当事人出镜讲述
说服当事人出镜讲述,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我们必须确保每个案例都是真实的主人公出镜讲述,这也是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或是考虑到保护个人隐私,或是畏惧镜头、不善表达,在沟通之初,大部分当事人都婉拒了我们的出镜邀请。我们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地与当地检察机关、当事人反复沟通,并在采取虚实拍摄、对画面及声音进行隐私处理等多种技术手段、绝对保护当事人隐私的承诺下,才最终打消了当事人的顾虑。
徐州费氏鹦鹉案当事人是一位单身母亲,孩子从小生病离不开人,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挽救了她的家庭。在检察机关之前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我们持续跟进协调,才有了后来她在视频中的含泪讲述。还有两地检察机关联合支持农民工讨薪案中的农民工妻子、未成年人文身民事公益诉讼案中的未成年儿子与妈妈、南四湖专案中面貌焕然一新村庄的村支书,都在我们与各地检察机关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短视频拍摄,用切身感受将受众带入自己的故事与人物命运中,为检察案例短视频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可能。
当然也有遗憾,有一个案子,我们跟进一个多月却始终无法联系到当事人,也未能说服当事人家属出镜讲述。这也提醒我们,在制作案例短视频时,要尊重当事人意愿,注重保护当事人隐私,恪守新闻伦理。
一个泪点:真实的细节最打动人
真实的细节最动人。《如我在诉》视频中,每个案件如何用画面辅助讲述,如何利用画面塑造更深层次的情感输出,也是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为此,我们对800G容量的案件素材进行梳理整合,耐心寻找体现真情实感的办案细节,构思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转换,并把画面巧妙地穿插进当事人的讲述中,在烘托情感的同时,实现检察机关如我在诉、检察为民宣传主题的软着陆。
比如,当未成年人文身民事公益诉讼案中的妈妈说到“我儿子去洗文身的时候,跟我抱怨他疼,我在流泪”时,忍不住揪住胸口、潸然泪下,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作品紧紧抓住这一真情流露的感人细节来渲染情绪,几秒的画面瞬间催泪。徐州费氏鹦鹉案中,当事人哭泣时,女检察官轻轻握住她的手,让她看到转机与希望;支持讨薪案中,主办检察官给当事人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她前行的勇气与力量……短短三分半钟的视频,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是泪点。
一个亮点:为传播效果做“加法”
《如我在诉》的创作思路,也考虑到了网络短视频的传播特性。人们更喜欢看到、也更容易接受视频场景中普通人的讲述。因此,案件当事人通过自述感受传达故事时,就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一方面为受众理解、感悟作品做了“减法”,另一方面也为视频的传播效果做了“加法”。
我们还遵循短视频创作传播规律,积极推广运营,例如通过相关短视频平台进行精细化分众传播,作品拆条发布后,短时间内便积聚大量流量,融合传播优势尽显。
(作者分别系检察日报社视觉部视频一组组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