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退休检察官王艾甫:办抗战纪实馆 为英烈魂归故里
2018-08-19 16:16:00  来源:正义网
  

  王艾甫开办的辽县抗战纪实馆。傅伟 摄

  纪实馆中的国耻警示篇展厅。傅伟摄

  王艾甫给来纪实馆参观的观众做解说。傅伟摄

  日前,得知老朋友、电影《集结号》中吹响集结号的原形人物、山西省检察院退休检察官王艾甫身患半身不遂疾病的消息,记者即从山西省会太原出发,驱车160余公里,来到他的家乡——位于太行山区的左权县城探望……

  拐棍支撑起半残的身躯

  2008年,王艾甫从条件优越的山西省会太原,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左权县,在县城西关的一座清末时期建筑的四合院中(抗日战争中,这里是八路军泰记商店情报站和军需物资转运站),倾其所有,筹建“辽县抗日战争纪实馆”(辽县,现为左权县,因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在此而得名)。

  2009年9月27日,这座全国唯一由退休检察官个人开办的、免费参观的抗日战争题材纪念馆正式开馆了。

  记者到达王艾甫的辽县抗日战争纪实馆(简称纪实馆)时,巧遇左权县司法局、统计局和项目办公室的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73岁的王艾甫因半身不遂行走困难,拄上了拐棍。他操着家乡口音,给来纪实馆参观的观众做着解说,他的声音依然浑厚,精神依然振奋。我拿出相机,不失时机地按动着快门,记录下这位老检察官的奕奕神采……

  在近一个小时的解说中,王艾甫谢绝了熟人的搀扶,坚持自己行走,为了解说的连贯,没有顾上喝一口水。王艾甫的解说声情并茂,感情色彩十分浓重,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和声细语,还不时地和参观者交流,解疑释惑。

  送走参观的人们,王艾甫才得以喝水、小憩。他把记者让进了四合院中他的办公室兼卧室的西厢房,在相互叙说10年的分别之情后,向记者介绍了他和他开办的纪实馆的情况。

  用半生的藏品办起抗战纪实馆

  王艾甫,1941年7月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辽阳镇西关村。1959年12月参加人民解放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班长时参加了抗美援越(南),1967年提干任排长,1971年参加抗美援老(挝),1976年任探照灯营正连职管理员。1981年3月转业,1986年6月调入山西省检察院,任助理检察员,1993年6月因病提前退休。

  纪实馆的展览分为:国耻警示篇、抗战理论篇、根据地创建篇、民主法治篇、抗战文化篇、国际友谊篇、参军参战篇、鱼水情深篇、抗战武器篇、抗战胜利篇、英烈永垂篇等11个专题,共57个展柜,68个展框。

  王艾甫告诉记者,纪实馆阵列的藏品,都是他用半生的心血倾心收藏的,多为辽县抗战时期的实物、图片、资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有许多是孤品,没有虚构,没有夸张和渲染。

  王艾甫说,纪实馆展示的是抗战时期辽县普通百姓抗击日本侵略的故事,许多群众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亲人。每一件藏品中,都有一段真实精彩的故事,与辽县的家家户户、村村寨寨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看后,让人回味、引人追忆,催人奋进。

  左权县许多民众都慕名而来,认真观看展览,在抗战烈士墙上寻找自己亲人的名字。山西省检察院的退休老干部、左权县检察院的全体干警,都来参观过。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刘伯承将军的儿子刘太行、陈庚将军的儿子陈知建专程到左权来参观纪实馆。观众在接受历史和传统教育的同时,无不为王甫艾收集藏品的史料价值、珍贵程度、和不菲的数量所震惊,无不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身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感所感动。

  据不完全统计,纪实馆从2009年开馆以来,接待观众达35万余人次,有时一天接待300余人。2013年12月,山西省晋中军分区一次就来了近200名官兵。凡是团队来参观,都是王艾甫亲自担任解说。对他来说,一天解说3到5场,是常有的事。开馆4年多来,听王艾甫解说的观众超过10万人次。

  王艾甫是不拿工资和补贴、还要为每天的开销筹款而奔波的馆长。记者了解到,纪实馆聘用了3名工作人员,其中1名门卫和两名解说员,每人月工资虽然只有800元,但都需要王艾甫发给他们。纪实馆每年用于员工工资、水电费、烤火费、年久失修造成房屋漏水的维修费,超过10万元。这些只靠王艾甫每月2,700多元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无奈之下,王艾甫不得不靠变卖自己的藏品来维持。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艾甫倾心开办纪实馆的同时,家中却出现了雪上加霜的状况:王艾甫的儿媳妇患严重心脏病,几年前去世了;他的儿子没有正式工作,给王艾甫在纪实馆做帮手的同时,还要照料8岁的孩子在左权县城上学;王艾甫的女儿身患淋巴癌,一边治疗,一边还得在太原照顾年迈的母亲(王艾甫的老伴);王艾甫70多岁的老伴,每天驼着瘦弱的身躯,在小区拣拾废品贴补家用;王艾甫本人却因全身心地忙碌于纪实馆的接待工作和资料整理,不幸倒伏在了案头,几经治疗,保全了生命,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严重的脑血栓后遗症。

  经受住了家庭成员一场场变故带来的严重打击,王艾甫拄着手中的拐棍,重新站立了起来,依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热衷的事业中……

  收藏始于集邮

  王艾甫的收藏,是1959年参军后,从集邮开始的,邮票来源于自己和战友的家信。1964年,王艾甫所在的连队在山东诸城助民劳动,在平整田地时,刨出了一罐铜钱。王艾甫受命和战友一起将铜钱交到了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对铜钱并没太当回事,顺手就给了王艾甫三枚,留作纪念。多年后,王艾甫才知道,那三枚铜钱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钱币。

  1966年,王艾甫所在部队驻防天津杨柳青,当地许多百姓把古钱币视为封资修的东西而扔掉了,王艾甫看到后,就捡了回来。每当战友休假、外出时,王艾甫就托他们帮助找钱币。到1966年王艾甫随部队抗美援越出国时,他收集到的钱币就有近千枚。王艾甫把钱币存放在留守处,得以保存了下来;而收集的数量不菲的邮票,却在邮往家乡的途中丢失了。

  1981年3月,王艾甫转业后,接触的朋友多了,收藏涉猎的面更广了。每逢出差外出吃饭时,一顿能吃5两饭的王艾甫,只吃4两,找回的1两当地粮票,就成为了他的藏品……截止2013年5月,王艾甫收集的藏品达到达499,000(四十九万九千)余件。他的藏品中仅毛主席像章一项,就达10万余枚。藏品中还有文革时期藏品、磁卡、火花、烟盒、小人书等等。但对王艾甫来说,藏品中最重要的还是战争年代的藏品,特别是与家乡辽县(左权县)有关的藏品。

  王艾甫在收集中,特别热衷于公益事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家中开办了小型家庭钱币展览馆;向国家钱币博物馆捐古钱币21枚;向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旧址捐文史资料200余套,其中大部分是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古迹;向太原钱币陈列馆捐了许多钱币,最有价值的是上党银行发行的纸币一套;向太原市阳曲县抗战展览馆捐抗战实物5件;向自己的家乡左权县辽阳镇西关村捐图书25,000册,办起了图书资料和阅览室,捐古钱币近2,000枚,开办了中国历代钱币展览馆;分别在太原和左权举办了《红色记忆——抗日战争图片展览》,并出版了同名图书……

  旧货市场起端倪

  王艾甫的名声鹊起,要追溯到1996年3月的一天。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王艾甫在太原市南文化宫旧货市场一个旧货摊上,发现了1949年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阵亡将士通知书》。不断翻出的泛黄的纸张,让他震惊了:本应存放在挡案室、资料馆、或发给烈士亲属的珍贵资料,怎么流失到了民间?起码不应该出现在旧货市场的地摊上。

  王艾甫告诉记者,自从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拉着亲人的手,怎么也分不开了。

  怀着一名曾经的革命军人的沉甸甸的责任感,王艾甫用了一上午时间,从浩瀚的书籍堆中挑出了4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简称《登记册》)、1本《干部英雄事迹登记册》和一捆数量不不菲的《阵亡将士通知书》(简称《通知书》)。

  按当时市场行情,10元钱可买3本旧书册,王艾甫挑选的这堆资料,本用不了多少钱,可摊主看到王艾甫花了半天时间,执着地精挑细选,一副志在必得的驾式,一开价就是3,000元,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

  3,000元,差不多是当时王艾甫一年的工资。他想,这批珍贵历史资料的偶然发现,简直就是天意,可遇不可求。当时,他身上只有600元,先作为押金付给了摊主,立即找熟人借了2,400元,买下了挑选的资料。

  4大本《登记册》上,记载了866名阵亡将士的信息:姓名、年龄、籍贯、牺牲时间和地点,其中年龄最小的战士仅仅18岁。最让王艾甫震惊的,是84份本应是发给烈士亲属、却没能发出去的《通知书》……

  据资料记载:1948年10月5日,共和国军史上最难攻坚,费时最久,伤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打响了。直至1949年4月24日,历时6个月。

  在太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伤亡约4.5万人,他们为太原人民的解放流血牺牲,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反动统治。也就在1949年4月的那个春天,4本《登记册》和84份《通知书》在部队转移中遗失了,这些烈士的身影,被定格在了全中国解放前的那个春天。

  47年前,他们的亲人还在苦苦守望着战士的归来;47年后,音信全无的家人竟然在太原找到了——这一切,都源于这位站在烈士亲属身边的检察官。

  下定决心为英烈找家乡

  王艾甫后半生的生活轨迹,在1996年的那个春天被彻底改变了。他从买回866名烈士《登记册》和84份烈士《通知书》起,就再也没有睡过一个胡龙觉。

  为证实《登记册》和《通知书》的真实性,王艾甫走访了山西省党史研究的专家杜明学。这位的老人,是当年太原战役“处烈队”的副队长。那时,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掩埋烈士遗体。在王艾甫的4本《登记册》上,有111名是杜明学亲手掩埋的烈士。

  在太原战役中,参战部队连续作战,兵源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于是,大量投诚的国民党士兵经过短暂的教育,迅速补充到作战队伍中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很多战士也许刚刚调转枪口,还来不及换上新军装,就立刻投入战斗甚至牺牲。

  《通知书》的真实性得到证实后,王艾甫的心情却更加沉重了。让烈士英灵魂归故里想法,勾起了他一段悲伤的回忆。

  22年的军旅生涯中,王艾甫曾参加过多次战斗,失去过许多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战友。从部队转业后,王艾甫到战友张广元烈士的家乡看望过,却因记错地址,最终也没能找到战友的亲属。手捧着84份没有发出的《通知书》,王艾甫想,张广元的家人会不会也没有收到烈士通知呢?

  在王艾甫心中,84份《通知书》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亲人的呼唤和牵挂……

  王艾甫说,他从《通知书》中看到了苍天之上、九泉之下,一双双渴望魂归故里的双眼。烈士的身影,在王艾甫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使他终日寝食难安。深思熟虑之后,王艾甫作出了一个以付出自己后半生为代价而为之奋的决定:帮烈士找家乡,让英灵魂归故里,为烈士、烈属,为自己圆梦。

  艰难的寻亲路

  从此后,写信、打电话,成了王艾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1996年开始的5年中,王艾甫记不清发出了多少封信,也记不清打了多少个电话。可是,84份没有发出去的《通知书》,还是一份也没发出去。

  王艾甫手捧《通知书》,审视着自己为烈士寻亲所走过的路,突然来了灵感:太原市有牛驼寨、双塔寺、黄坡等多个烈士陵园,安放着成千上万名烈士,能不能从那里找到一些线索呢?

  这之后的5年中,王艾甫无数次地遍走了太原市的所有烈士陵园,对每一座墓碑都认真地查看。令人欣慰的是,王艾甫找到了222个与《登记册》上烈士的名字、籍贯相吻合的烈士墓。

  在多个烈士陵园墓碑上,王艾甫找到了《通知书》上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龙华章、贾老巴、李漠元、李光耀……

  每找到一位《通知书》上的烈士,王艾甫都会在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并深深地鞠躬默哀。

  2005年6月,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王艾甫在山西省会太原展出了未曾发出去的84份《通知书》。《武汉晚报》记者汤华明参观展览后,把11位湖北籍烈士的信息记录了下来。

  不久后,王艾甫就接到汤华明的电话,说找到了“郝载虎”烈士的亲属。而《通知书》中只有一位叫“戴虎”的烈士。在《登记册》和《通知书》中,“载虎”和“戴虎”除了名字不一样外,其他信息都一样。王艾甫又一次来到了烈士陵园,在“郝载虎”烈士墓碑的信息中,印证了“戴虎”和“载虎”是同一位烈士。

  2005年11月8日,王艾甫将收藏的300多块银元变卖了1万元钱,到湖北省云梦县为烈士寻亲。

  云梦县的钟皖村,在1979年前叫双郝村,与戴虎烈士在《通知书》中的籍贯一致。56年前,载虎从这里走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最终牺牲在了解放太原的战场上。从拿到84份《通知书》,到给第一位烈士找到家,王艾甫用了9年多的时间、3500多年日日夜夜。

  王艾甫帮助烈士寻亲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不尽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行动远远超越了为烈士寻亲本身,成为了全民参与,重温历史,寻找红色记忆的活动。

  一幕幕迟到半个多世纪感天动地的重逢,一段段超越时空界限的生死亲情,一位位烈士的英灵得以魂归故里……

  截止今年5月,《通知书》中的84位烈士,在王艾甫和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下,已有40位烈士找到了家乡和亲人,期间历经了18个春夏秋冬。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王艾甫心中明白。

  王艾甫用双手擦亮的,不仅是被岁月尘封了的烈士的名字,他所寻找到的,不仅是一声长歌当哭,而是比生命还崇高、还宝贵的荣誉。当一位位烈士的家属被找到,一份份《通知书》被送出去,王艾甫经常会独自一人来到烈士的墓前,轻轻擦去墓碑上的尘土,献上一束小鲜花……

  采访结束时,王艾甫深情地对记者说,我为烈士寻亲和办抗战纪实展览,是想让自己收集多年的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拥有更大的价值,提醒自己和他人牢记历史、不忘责任、传承遗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讲话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王艾甫正筹划用自己的藏品举办一个大型展览;王艾甫有一个宏大的计划:用自己历尽千辛而收集到的18,000余名烈士名录,在自己的家乡、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左权县修建“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墙”,以缅怀烈士英灵,激励后人奋进。王艾甫说,这项工程,在努力争取政府支持提供土地的基础上,资金预算超过100万元。他计划继续变卖自己珍贵的藏品,以获取所需奖金。

  记者问王艾甫:“您的藏品,百年之后,是要留给子孙吗?”

  王艾甫含笑做答:“家财万贯,一日只吃三餐;大厦千座,只需6尺睡床。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的藏品,现在能发挥些作用,岂不更好?!到我身后,会把藏品捐给国家、社会或公益事业,不留给子孙”。(正义网记者 傅伟)

  王艾甫的声音依然浑厚,精神依然振奋。傅伟摄

  王艾甫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留言簿上的观众留言。傅伟摄

  王艾甫向前来参观的单位赠送自费制作的精美的纪实馆图册。傅伟摄

  在英烈永垂篇展厅,王艾甫向观众介绍左权籍英烈。傅伟摄

  王艾甫的通信地址:

  山西省左权县县城西关前街26号

  辽县抗日战争纪实馆王艾甫同志

  邮政编码:032600

  电话号码:0354-8653689

  编辑: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