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结缘花雕之城
2018-08-15 11:41:00  来源:检察日报

  距当年把酒临风、言笑晏晏于绍兴街头已十多载矣!

  说来我和绍兴的缘分是有的。前后去过三次了,在我能数得过来的出行中,除了南京上海之类的地方,绍兴是去得算多的了。有的时候在一个地方,走了即是永别,再也不会涉足,而谈起和一个地方的渊源,有时真得用缘分来解释一去再去的纠结。

  多年前放弃了计划中的三峡之游,意外到了绍兴。这是个看起来与滁州无甚区别的小城,几幢低矮的小楼参差其中,主色调是青灰的,貌似臭豆干,沉默之下让人直接联想起乌毡帽来。

  凑近标牌上的地图,搜寻全城的景点,一路读下去。沈园、大禹陵、三味书屋、青藤书屋、菜市口、周恩来故居,兰亭,是《兰亭序》的兰亭?之前没有研究过。只是上面的曲水流觞,觞字在我这儿卡了壳。旁边的三轮车夫一直怯于揽客,这时有一个大了胆子凑上来说:曲水流shang。哦呀,让人大吃一惊。对了,这个城除了有浓得似酒的化不开的历史底蕴,还有文化遗风,其性又如鲁迅笔下的闰土,憨而怯,又闪着机灵的光。

  到底他们的邻居都是文化名人呵。谁家的邻居是秋瑾,谁家的后院就面对三味书屋……放一叶乌篷船下去,一条水巷子兜游的全是故家庭院,慢慢蓄积着,沉淀着,养成了这种宠辱不惊,一叶知天下的性情呢。

  坐了车往城中去,按着车夫指引住进了政府招待所,稳妥又朴素的住处。放下行李就往人多处行,先是看到一条街的小吃,走着走着天渐渐黑了下来,一条街亮起了辉煌灿烂的灯,幸运的是能和当地人一起过重阳节,这个敬老的节日在当地显得很重要。

  然后就看到树阴下一坛一坛的花雕。像醉倒的白发老翁,聚集在那座酒楼后的院落,胖墩墩一点也不落寞地呆着,从地下一直码到二楼栏杆,粗糙的白漆坛身上,横散着大片的梧桐落叶与细细的黄绿松针。

  传说这家酒店的花雕是有人专门调配的,调配的老师傅把酒调好后会送给女邻居一份尝尝。天长日久,邻居也就领略了这份独特的花雕味道,对其中的配比也就有了心得。

  花雕的名字总给人经过雕琢之感,不比黄酒这一笼统的称呼,只是单纯地一说,就让你明白这货是什么了。大名传世的黄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而花雕虽然也是黄酒的一种,但它要先调配,不只有单一酒的浓烈,还要让舌头感知到甘洌与反复回荡的厚味。

  咸亨酒店的花雕更是别有滋味。老师傅勾兑过的酒当然是这家酒店特有,一个人的味蕾代替不了另一个人,同样的配比出来,时令和温度、湿度也会将酒的浓淡相增减。若干年以后,老师傅悄悄地驾鹤西去。酒店着急了不能断顿啊,于是情急智生,女邻居在危难之中顶上来,调配了现在的花雕。

  长条宽凳,一碗花雕,茴香豆、云丝各一碟。坐在店堂中,半碗就让我回到了老家,滋味醇厚,分外亲切。店门口的孔乙己黑黢黢的,拖着长辫儿,弹着长指甲看着他的三五颗豆子,大家都抢着去合影,这就是店家的招牌了。那天,特地去买了新的行李箱,装了四大罐,回去细细分享。

  去年再去绍兴,还是依例要去咸亨酒店。孰料却仿佛走入了迷魂阵,一条街上数家黑黢黢的孔乙己站在门口,家家挂着朱红老字号的招牌,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最后找到导游仔细问清,原来的老字号还是街头第一家,静悄悄立在那里并不张扬,其时正在装修,那其他的不过是打擦边球罢了。

  没有了店堂里的大碗花雕,正如没有了豪气的英雄,于是怅惘地作别了已经商业气息十足的小街。

  (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黄韵洁  

上下篇导读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铁锹的记忆
 · 词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