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生不逢时的慨叹。我父母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他们生逢战乱,解放后因地主成分挨斗受欺,60年代差点饿死。好不容易到改革开放,人也老了,可子女正在读书,不得不在田里拼老命苦干。五六十年代生的人,一生的理想抱负被文革那特定的时代给荒废了,他们难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可他们毕竟能捧上铁饭碗,生活有保障,人生也较少波折。
而我们70后出生的人,是比较倒霉的。年轻时只能读书,连打工都没地方去,可谓无路可走。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大学突然变得不重要了,铁饭碗也打破了。总算毕业了,又找不到工作了。好不容易到结婚的年龄,房价突然飞涨了……
一个人生于不同的时代,人生的道路也会截然不同。我敢说,莎士比亚和爱因斯坦要是出生在中国,很大可能都会是一个平庸的人。
虽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心理成熟度也不同,但大体的人生轨迹和心理轨迹却相似。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就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而言的。那时交通不便,人一生的变动也不大,大家都有一个相似的尺度可以衡量。
而现代社会则不同,三十而房奴、五十而贪腐、六十而双规,这还是就精英们而言,普通民众根本没这个待遇。普通民众三十啃老、四十失业、五十六十依旧在劳苦奔波,说不定还因三病两灾过早地一命呜呼。重要的是,现代人生活变化大,今天在农村,明天上大学进了大都市,后天可能又出国了。现代人竞争也激烈。现代人因此也是最困惑、观念变化最大的一代人。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立与不惑诸事,都得往后顺延十年才契合点。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优点和缺陷,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过得一帆风顺,自怨自艾是无用的。就是在那些最黑暗残酷的时代,也出现过一些大师。而再幸福安康的时代,绝大部分人也依然是庸人。因此,活着,思考过、奋斗过、咀嚼过人生的滋味,再能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就已经足够了。
记得日本一位已经100多岁的纺织大师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说,到90岁的时候,他就感到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了。他的那种人生感觉,是大多数人都无法体会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拐点,犹如一个结,也可能是一个劫。只不过这个节点的时间对个人是不同的。那些对大众而言比较普遍的人生轨迹,其实也在被很多人改写。
人生没有定式,得势者不一定永远在势上,落魄者也时有翻身的时候。今天快乐的人,明天说不定就忧苦起来,大半生过着劳累无望生活的人,说不定到老却能享到清福。
人生有起有伏,而人生的乐趣,也正在这种颠沛流离的航行之中。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