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类网综渐渐成为网络原创节目的一个重要类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综节目结构失衡、偏重娱乐功能的局面。未来可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加聚焦文化属性、提升主流文化作品供给能力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地回应网民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传播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几年前,当网络综艺的类型仍以明星互动、真人秀等节目为主时,针对网民需求,部分制播方跳出类型禁锢,着力开发以分享知识、经历、智慧等为主的文化类网综这一新的节目类型,让很多人看到了网综节目的另一种可能。从2012年的上线2档、点击量7亿次,到2017年上线14档、点击量逾28亿次。主要视听网站文化类网综上线节目数以及总点击量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文化类网综类型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分别为:历史文化脱口秀、人文探讨、匠人匠心、阅读分享、艺术感知、知识探讨。只看节目类型,就不难发现文化类网综的“文化”属性和独特的“网感”调性。
整体格调较高,注重内涵表达
主题方面,文化类网综多以历史、艺术、文物、传统手工艺等为主题,或者以阅读分享、人文话题探讨等为内核。内容表现上,除了为观众呈现更广阔的视野外,更多的是带领观众感受其中的情感、体味其中的文化、剖析其中的思想。在一众“重娱乐 轻内涵”的娱乐节目中可谓“清流”。如优酷网播出的《了不起的匠人》系列节目,聚焦传统手工艺这一小众文化,用唯美的镜头、写实的手法,细致展现手工艺制作过程、传承故事和工匠精神。

体量较小、形式简约,节目多“长寿”
文化类网综节目多数时长较短,近半数单期时长在30分钟以内,其余节目单期时长一般也不超过1小时。没有大型舞台,没有奢华的灯光舞美渲染,节目环节设置等也比较简单,多以脱口秀、谈话等贯穿始终。简约的形式却并不影响节目的“长寿”以及观众的忠实追随,在播的节目,多为“综N代”。如《晓说》自2012年开播至今,不间断上线节目四档,《圆桌派》《观复嘟嘟》《了不起的匠人》等节目已更新至第三季,《读书人》《一千零一夜》等第二季也正在热播。观众对该类型的节目评价也较高,评分8分以上的节目多达七成。

贴近现实,贴近观众
从内容上看,文化类网综节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人文探讨类节目常选择网民正在关注或感同身受的话题,如“佛系青年”“粉丝文化”“如何面对逆境”等,力求成为观众疏解焦虑和困惑的一个出口。知识探讨类、阅读分享类节目也常常从知识、书籍中提炼智慧,以关照现实为落脚点,引发观众共鸣与思考。从表达上看,文化类网综较为突出“分享”与“探讨”,尽量回避“说教式”呈现。如,阅读分享类节目《一千零一夜》,每期节目以一本书籍为主题,主讲人梁文道行走在日常街头,边走边谈,讲述书中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等。以流畅的叙述,剖析深藏在其中的充沛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文化类网综的逐渐兴起,为网民提供了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提升了网络原创节目整体的品味格调,但节目品质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节目数量不充裕,精品尚缺乏。文化类网综尽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全部网络综艺节目当中,占比尚不足10%。且从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角度看,精品力作仍然十分少见,鲜有比肩《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现象级”“标杆性”节目出现。提到以上电视节目,并非要求网综节目机械化地复制主题和形式,而是可以学习电视节目“细琢磨”“勇创新”“出精品”的态度,更好地顺应网络节目“精品化”趋势。
仍存在不严谨表达和“噱头”式内容。部分文化网综片面突出节目的“新鲜感”“个性化”,对文化知识的表述严谨性不足,有的甚至以边缘话题和低俗言语吸引眼球。如,有的历史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经常出现史料史实不准确等问题,知识探讨类节目甚至出现与话题相关度不高的涉性表达等。网络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通过“弹幕”进行即时交流,部分节目为了营造高讨论度,刻意设置争论点和话题,从而使节目品质大打折扣。
主题、形式“同质化”,多样性需进一步拓展。目前多数文化类网综节目围绕一位具有社会知名度的“文化人”打造节目,节目形式、类型较为局限,多以口述形式讲述见闻、感悟为主。文化类网综未来可以尝试聚焦文化属性更强的主题,对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现代精神进行挖掘。虽然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此有所开发,但现在所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可供挖掘的主题、角度仍然众多。文化类网综可以利用网络更具“网感”的趣味性、贴近性、轻态感进行表达,呈现出不同“味道”的文化节目。

文化类节目是中央和广电总局重点鼓励扶持的节目类型,对于回应网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网络原创节目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在观众的诉求和追捧下,期待制作方、播出方能够加大对文化类网络原创节目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拓展节目类型,创新节目形式,进一步提升主流文化作品供给能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文化品格,克服浮躁,努力推出更多有品位、有格调,且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和审美偏好的精品文化类原创节目。也期待在此影响下,带动其他类型网络节目逐步提高节目的意义和内涵,滋养和引领人们的审美喜好、行为方式。
(作者单位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