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那些荧屏经典讲述的中国故事
2018-08-07 15:49: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闫伟

  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四十年来,气象万千的国产电视剧,让我们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尤其是那些“远在天边,近在心间”的经典形象,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去观照现实世界中无法感知的缤纷景观;另一方面,其骨子里所承载的历史纹路、文化基因、民族精粹、道德力量和人格光辉,对我们的精神成长和心灵建构,有着春风化雨、滴水穿石般的浸润作用。

  关切现实,直面社会焦点

  “把脉时代进程、深掘生活底蕴、引领百姓认知”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几十年间,一大批电视剧人充满诚意地表现改革深化期与攻坚期的复杂社会现实和观念碰撞,多维度地展示时代变迁中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直面社会焦点话题,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引领大众文化认知,回应百姓心灵呼唤,对于争议问题敢于和善于碰触、正视与表态,彰显出电视剧人难能可贵的使命担当情怀。那些脱胎于生活、着眼于实际、聚焦于热点的现实主义创作,给观众带来最真切的情感触动与最深刻的心灵共鸣。

  《新星》里的“县委书记”李向南,作为当时万千观众心中“青天”的完美诠释与改革者的光辉样板,为全社会树立起一个对历史和社会有着清醒认知的开拓者形象;《情满珠江》里的梁淑贞,作为“改革弄潮儿”的典型代言人,向我们折射出面对物质诱惑和精神诱惑时的理性定力与是非抉择;《苍天在上》中的黄江北,作为临危受命的“代理市长”,凭借至正至诚的信念、有胆有识的素养、能屈能伸的智慧,引领起社会之正气,树立起从政者之楷模;《鸡毛飞上天》中的陈江河,作为白手起家的商界传奇,生动诠释出“诚信”在经商和做人上中流砥柱式的灵魂性价值。从这些人物身上,既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又表明了宏观环境和微观个体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与此同时,从刘慧芳、宋大成的《渴望》,到方言、杜梅的《过把瘾》,从佟志、文丽的《金婚》,到安杰、江德福的《父母爱情》,从张大民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毛豆豆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用不同视角解读了“幸福”的多重含义,以亲情、爱情、友情的中国式表达抚慰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灵阵痛,传递出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意蕴;从沈若男的《上海一家人》,到秦子雄的《和平年代》,从王起明的《北京人在纽约》,到肖童的《永不瞑目》,从许三多的《士兵突击》,到米莱的《奋斗》,着力刻画了不同领域里的寻梦一族追求人生价值,为理想而挣扎、坚持、忍耐、打拼的生命历程,同时为昂扬的励志精神涂上了一层温暖的人性底色。

  这些实现了口碑与收视双赢的荧屏佳作雄辩地证明:倾真心才会得民心,接地气才会有生气。电视剧人只有在静水流深的故事叙述中,对人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新困惑、新迷惘、新疑虑、新纠结进行敏锐捕捉、客观梳理、用心关照、理性回应,从个体到整体、从物质到精神地实现价值范本的艺术表达,用心用情谱写一曲曲生活美、人格美、崇高美之歌,才能在熙攘嘈杂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中鲜明树立价值坐标、准确回应群众诉求;只有将真实的社会生活融入生动的艺术创作,让作品中的感人瞬间激发生活联想、丰富伦理感知、契合内心期待、引发情感共鸣,艺术地呈现社会生活中的常识高下、常情冷暖、常德好恶,生动地诠释小人物对于美好梦想的期盼与奋斗,才能在受众的多元文化选择中、在电视剧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中异军突起、赢得喝彩。

  古为今用,传统文化是创作基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深邃,从不同角度记录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光辉足迹、为华夏儿女构筑心灵栖息地,这不仅是电视剧创作的珍贵文化资源,更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而,电视剧人须百倍珍惜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守护好民族文化瑰宝,传承好中华文史精粹,辩证把握、理性萃取深厚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通过各种方式熔铸到创作实践中,使作品凸显出沁人心脾、滋人心智、撼人心魄的民族情怀、社会责任、道德光彩与文化品性。

  回顾国产剧几十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解放》《恰同学少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塑造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常常融汇爱国精神、理想主义、英雄情怀与人文元素于一身,令观众在他们的人格魅力中共同领略国家集体记忆与民族精神历程中的华彩篇章;《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大宅门》中的白景琦等,着力彰显国人“忠义诚信”的人格操守、“爱国为民”的生命格调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散发着深沉厚重的历史美学品格,为当代国人建构起鲜明的道德文化坐标;此外,一大批高品质历史正剧和名著改编剧让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一些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走上荧屏,在文字向影像的转化中,使更多观众从人性的视角洞察到历史的纵深、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勃兴与发扬光大,是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题中之义。电视剧的社会影响之大注定了其文化责任之重,如何在策划与编创中更加精准地辨别、萃取中华文化精华?如何更好地通过全息化的视听语言使民族文脉实现整体传承、优化传播?如何独具匠心地完成“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当是每一个电视剧人所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多屏时代”的来临,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于电视剧的观赏方式,但变的是传播路径,不变的是“内容为王”。无论在手机、电脑前“点播”,还是在电视机前“守候”,我们最渴望的还是拥有一方精神家园作为心灵栖息地,因而始终都满心期待故事里的“人”带给我们的那份由衷感动。几十年的岁月里,那些电视剧中的经典人物陪伴着我们、温暖着我们、照耀着我们;今后,不论电视剧的呈现样态如何变迁,必定还有更多光彩熠熠的人物形象与我们相约、相守。

  (作者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