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可以写出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写出一代人的一生。
一九四六年,他出生在浙江余姚,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开始了他诗意的一生,他叫余秋雨。
自幼喜爱文学,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选择了这条路。努力无须多言,而文学创造更需灵感与一颗善思的心。他放足远行,足迹遍布全球各地,有脚印的地方就有他的文章与感悟。
他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家。在《道士塔》中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的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仅几句,简单并不华丽的文字却写尽了对敦煌莫高窟被损坏的辛酸与不舍,语中又饱含着无奈。
平凡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却有着不一样的魅力。他先后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他更是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美文数不胜数,再多的荣誉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都是无法相比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各华人社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在漫漫行程中,他用心去品味,用笔记录着点点滴滴,感悟这个世界,感悟此般人生。
雨夜,平静地略显凄凉。一只小蓬,没有灯光,一杯茶,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品茶听雨,无意间悟出了一丝诗意,狼狈的苦旅不见了,在紧张的生活空闲读一首诗,感受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他仿佛是一个苦行僧,路途艰难却乐得其所。
他站在那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而终究又低下头来,以向一些远宁的灵魂祭奠。他们被从故土流放,而他却将自己从故土流放了,在苦旅中体会文化的真谛。
在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他淡淡地忧伤。《琉璃》中他说:“它(琉璃)已等得太久太久,两千多年都在等待两个能够真正懂得它的人出现,然后死在他们手上,死得粉身碎骨。”读罢,我笑了,笑我们相似却又不同。士为知己者死,我沿着这条路追赶你,却发现你我离得越来越远……
我不能替你诠释什么,即使再有数千字也写不出文化苦旅的真谛,几人如此,倒不如用心品味。
涂鸦数字,仅表敬意。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