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朋友圈的上限是多少
2018-07-30 10:51:00  来源:检察日报

  记得福布斯中文网文章《face-book:非死不可》中有一段话说:“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十来个朋友和几十个熟人已经是自然社交的极限了。一个8亿人的广场、24小时连线,满足的不是人的社交需要,而是人的焦虑、虚荣、贪婪,最终会成为一场虚空。”

  “十来个朋友和几十个熟人”,具体的数字是多少呢?我一直不能确定,直到那天看到一篇《不是好友》的文章,竟然找到了答案。文章作者李方说:“这些天尽被微信上的朋友问了,为什么不允许添加5000个以上的好友?我能说什么呢?我能告诉他苏格兰有个学究叫邓巴——这个邓巴论证过一个人的好友不可能超过150个吗?”看来,还真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还真研究出了答案。

  罗宾邓巴,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人类学家,他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150定律,即著名的“邓巴数字”: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邓巴数”,也称“150定律”,是指能与某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超过这个人数上限的团队,需要更加严格的规则、法律以及强制性规范来维持稳定性和凝聚力。邓巴数字理论显示,人的大脑新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针对这一理论,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数据。诸如拉塞尔伯纳德和彼德基尔沃兹等人类学家指出,人类社交网络的上限数字几乎是“邓巴数字”的两倍。不过,美国哈佛大学彼德巴斯登发现,即便经常从事社交活动的美国人,他们也只会与少数好友谈论重要事情。后续研究发现,这一数字呈下降趋势。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新皮质什么的知之甚少,不过,即使如此,也自有感知和结论。从小到大,和我们有过交集的人实在太少,我小时候甚至觉得,这个世界存在着两个空间,一个是围绕在我周身、有着我熟悉的人和事的空间,另一个就是我进入不了、只在我的身外运转的空间。

  年纪小的时候,我对陌生人分外好奇,总爱打破固定的空间限制,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和注定无所交集的人有所沟通。年纪大了之后,这种想法越来越淡化,好奇心自然而然受到抑制。

  李方一针见血地说:“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工具那里,朋友(好友)变成了很不严肃的一件事情。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原因,开发社交产品的人多半很年轻,还处于全世界无产者好友联合起来那个阶段。”

  我不知道,新皮质是否也如所有的生理器官一样,有成长期和衰退期。但我猜想,年轻的时候,新皮质应当更活跃些,所以年轻人会对许多的人事皆有好奇心,对他们的朋友圈的上限有着许多想象的空间。而年纪越大,或许新皮质活跃度有所衰减,所以,我们宁愿守着几个老朋友,也不再试图有新结交。我也仔细算了算我认识的人,因我的记性差、交往少,似乎人数确实在邓巴数字之内。再仔细想一想,其实在所认识的人当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朋友,或许这个数字还真少得令人难以确定。

  当然,朋友并不需以量取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先生书赠瞿秋白的这副对联,也许真正道尽了人际之间亲密关系的况味。所以,我不无冒昧地揣测,那些在“朋友圈”中经常要晒晒自己、甚至作秀的人,也许挺寂寞的。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