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的抗战
2018-06-12 10:30:00  来源:检察日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磅推出长篇纪实文学《草民的抗战——国共两党地方武装鲜为人知的抗日真相》。作者谢维衡既是我的山东大学同学,又是我的平度老乡,读起来就感觉特别亲切。

  全书以平度为中心的山东胶东地区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胶东人民可歌可泣的敌后抗战斗争。胶东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活跃着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由“草民”组成的抗战队伍,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正是这持久的敌后游击战,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草民的抗战》首次全景式再现了山东胶东地区国共两党地方武装敌后抗战的历史真相,因此被出版社评价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描写国共两党地方武装抗日的铁血雄章”。

  多年以来,涉及国民党敌后武装的作品太少,而过去的党史、文史资料又多是把国民党地方武装称为“国民党游杂部队”,甚至将国民党地方武装称为“土匪”。读者会从本书中惊奇地看到,抗战初期,山东胶东地方国民党的抗日游击队大约有30支左右十多万人,而胶东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却只有六七千人。这可与人们多年来的认识大不一样。本书用大量的事实对这一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回答:虽然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蒋介石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军队”,极力限制共产党组建抗日队伍。所以,共产党一开始成立抗日游击队只能采用“起义”的方式,不能大张旗鼓地拉队伍。如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时举行“天福山起义”,不久发展到2500多人马;掖县县委领导的“胶东抗日救国军游击队第三支队”举行“玉皇顶起义”,不久发展到3000多人;共产党员乔天华组建的“平掖抗日救国会”也是秘密组军,在大年三十晚上举行起义,当时只有200多人,在缺枪少弹、衣食无着、秘密组军的情况下发展起60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而国民党地方武装因为有国民政府支持,可以公开组建队伍,平度的邻县掖县,全县一共十个区,十个区长全都组建了国民党抗日游击队。有意思的是,在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形势下,由于共产党掖县县委工作有力,十个国民党区长无一例外地拒绝了掖县伪县长的威逼利诱,拒绝当汉奸,全都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掖县三支队。更为奇特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加入了后来成立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

  本书所以能够使人眼睛一亮,还因为作者不但写了国共两党领军人物敢于挑旗抗战,更注重挖掘他们走上抗日道路的人生依据和思想政治基础,使作品具备了无可争辩的说服力,也使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国民党员、平度县立中学校长张金铭,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他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远离定陶老家到地处胶东的平度从事教育工作。就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偌大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因为他爱教育事业,他爱国,所以他要抗日,成为统领胶东十四个纵队、一万余人马的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第十六支队中将司令兼平度县长。他还与共产党员乔天华领导的游击队联合袭击平度县城,创造了抗战初期国共地方武装合作攻袭县城的首个成功战例,给日本鬼子以沉重打击。而国民党员、平度三区区长李德元之所以组建抗日游击队,也有着他爱国爱乡的特殊情感原因。李德元早年担任过联庄会会长,组织百姓打击土匪强盗、散兵游勇,甚至砍下了三名绑票者的头颅,保护了一方百姓,因而受到乡亲们的拥戴。当上区长后,李德元热心办学,相继办起了几处小学,使山区的孩子有了学上。李德元爱上了一个小学女教师,那个女教师也倾慕政绩卓著、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李区长。可就在李德元准备把女教师娶回家时,日本人打过来了,不但使他的家乡不得安宁,还破坏了他的美梦。所以他对日寇恨之入骨,组军抗日,并且多次与日伪军进行殊死搏斗。

  书中既写国共地方武装的联合抗战,又写双方的冲突和摩擦;既写了共产党的队伍因为奋斗目标明确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使队伍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不断壮大,也写了国民党的武装因派系之争抢夺地盘自相残杀而造成的势力逐渐减弱。

  本书读来令人颇具兴趣,首先得益于作者取材的新颖性。书中许多章节脍炙人口,使人耳目一新。如《孙家口伏击战——解读<红高粱>》一章,披露了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和电影《红高粱》背后的真实故事。《“二乔”相会——乔天华与乔明志》一章,把著名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桥隆飙》的原型人物乔明志由土匪到八路军英雄的成长过程写得酣畅淋漓。《一县三长》则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平度县同时存在国民党国民政府县长、八路军民主政府县长、日伪傀儡县长的特殊历史现象,并且把他们之间的斗争以及他们是如何当县长的写得有声有色。读了《大泽山的石头是怎样变成石雷的》一章,使人们具体地看到了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民兵发明石雷的过程,对大泽山为发源地的胶东地雷战产生了新的认识,更会对大泽山民兵的聪明才智和在大摆地雷阵消灭日伪军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而大呼痛快。久负盛名的电影《地雷战》中“不见鬼子不挂弦”这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台词,原来就来源于大泽山民兵的发明。

  本书洋洋洒洒40余万字,上百名人物,事件跨度8年,地域遍及整个胶东及山东乃至全国。全书采用两条线,一条以几个国民党人物为主,将胶东各地众多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串了起来,一条以几个共产党人物为主,将胶东八路军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串了起来。两条线各自独立,两条线上的队伍也具有独立性,而又有着有机的联系,又经常纠缠在一起,最终以胶东八路军的胜利和日、伪、顽军的失败结束,九九归一,水到渠成。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