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她用心爱过我们每一个人
2018-06-05 17:31:00  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在我们山东老家,没有儿子的人家被称为“老绝户”。而在我的印象里,没有儿子的母亲才被人称作“老绝户”。这种印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根据。当然,肯定是通过谁谁的事如实套来,以增加我这种“印象”的说服力。

  我不用去远处费劲儿地寻找这种“佐证”,现成的,只要静下心来的时候,翻看我曾外婆的照片,就能翻出她——一个“老绝户”的故事。

  所以,我说,“老绝户”一词,是在我翻开我曾外婆照片的时候想起来的。

  她一生就我外婆一个独生女。但没有人认为她是“老绝户”。因为她的女儿承担了儿子一样的担子——走到哪里就把母亲带到哪里。从农村到城市,从城里到城外,曾外婆都乐观地陪伴着外公外婆。直到外婆衍生出五个儿女,五个儿女又分别有了自己的家,直到这时,曾外婆都伴随左右。

  只不过,这时已不是跟着外公外婆他们过日子了,而是来到了我们家。

  因为我母亲是她一手带大的,母亲结婚了,她自然又会陪伴左右。

  而我,又是她一手带大的,到我结婚的时候,她依然陪伴我左右。

  1987年2月我的儿子出世了。而曾外婆,在他出生两个月前仙逝。

  原本拥有一个“老绝户”的名,却享受过了比有儿子还强的命。

  在世俗的思维定势里“老绝户”的凄美婉约的人生景遇,被曾外婆一辈子理直气壮、不遮掩的亮丽追求诠释出新的传奇。

  家里很少有人能为我提供有关曾外婆的任何写作素材,包括我的母亲在内。她也不是太熟悉老人家年轻时的事情。我今天写她,是把自己所有与她相关的记忆唤醒之后,还去扰乱家里人的记忆。

  知情的人,从没有一个人叫过她“老绝户”,甚至她老家的人,都用“三奶奶”的敬语问候她。特别是,当她九十高龄的时候,所有认识她的人,一律喊她“姥姥”。

  大家都说曾外婆要强。她不承认,也不否认。但她眼里有一种渴望。这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感觉到的。她为我们在夏日的夜晚不停地摇着扇子,眼睛一会儿看着天上的月亮,一会儿看着安静躺在她身边的我。直到今天我心里之所以会莫名地盛满了美丽的爱,和她那种深深的、宁静的注目分不开。我会怀念那一刻的默默芳香。

  我是她最在乎的人。从心灵深处我感到温暖。

  曾外婆的虔诚和热情,都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她望着你时,传递出一种你信赖她、想走近她的气息,出门在外不管多长时间,想回家看到的第一个人永远是她。或许因为,我从小获得的所有夸奖,大部分都是从她那里得到的。她的肯定很吝啬,但我期待。一旦得到了,有一种动人心弦的、特别亢奋的穿透力。

  和曾外婆接触过的人很多。就在我家住的那个足有一百多人家的家属院里,老老少少都知道她,有的老人一提起曾外婆,都这样说:

  人家那老太太,干净,利落。

  姥姥啊,干净。一身黑一身白,穿在她身上显得那么式样。

  姥姥心眼好。人缘也好。

  老人家有功啊,带大了三代人啊。

  这老太太是菩萨啊。

  曾外婆让原本普通简单的生活有了灵动的内心的缠绵。她无论做什么,都放射着她自身的光芒。她不忽略亲情中的小细节,也不忽略亲人以外人的小感觉,她幸福的状态其实就是最真实最淳朴最无私的一种大爱。

  在我成年以后的一个清明节,有一个朋友面对着我摆放在影集里的曾外婆照片,说,她应该是你心灵的另一扇窗。

  心里,又多了一扇敞亮的窗户,也就多了一种色彩。何况,这丰富的色彩全用在了我一个人的身上呢。

  “老绝户”一词,没有让曾外婆的人生走得曲折,相反,却让她经营出一种辉煌家族的希望。

  在她曾经看似凄凉的“没有儿子”的现实一瞬间,谁也不知道她想的是什么,但时光切换到今天,我敢说,我的曾外婆在无意识中用对外婆深情的爱规划出了所有未来的希望主题。

  那个词或许在别处存在,但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曾外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她让她养育的三代人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世间真情难求,世间亲情可贵。

  她用心爱过我们每一个人。

  编辑:苏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