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一部电影上映之前,各大报纸、杂志和网站的专栏版面上,几乎总是会出现这一电影的评论文章,而且大多都是“好评如潮”。这些评论文章,实际上是为电影的宣传发行服务的,它们已经侮辱了“评论”二字,实乃打着“评论”旗号来做假宣传。
用影评的方式颂扬某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好得不得了”,从道德层面上讲,真的说不过去,但它已经作为电影营销的一部分,真真切切地存在了。相反,那些无法花钱请影评人给好评的电影,则门庭冷落,不见多少实打实地写评论的。
“影评人”这三个字,现在有点骂人的意思了。中国少有独立的影评人,绝大多数的电影评论者,都是在为电影宣发方打工,人家让说什么就说什么,绝对不越雷池半步。某年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影评人有几十人的样子。最近上映的某“大片”,影视学院几位教授亲自上阵操刀堆好评,已经可见一斑。当下,影评人的意思,大多不过是拿着片方的钱来给片方电影写好评的职业枪手的一个美称罢了。
“影评”早已成为电影宣发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电影之外。“评论”本应该与“被评论体”有一定距离,才能保障基本的客观公正。但片方用金钱的方式化解了这种距离,直接造成影评人为电影宣发效力。现在的电影宣发方能力非常之大,只要舍得花钱,就能找来人给好评。这便是为何我们影迷观看之后觉得很烂的片子,却有那么多脸熟的影评人没羞没臊地给好评的原因了。
很多网站与这些枪手影评人也有默契,形成策应效力。这种关系持续得久了,影评人的可信度完全丧失,大家看到文章之后,只读出一个讯号,那便是,这部电影上映了,别无其他。没有可信度,自然造成中国影评人与任何一部电影的优劣无关。
中国当下的影评人有一点尴尬,那便是,均有点放羊小孩的意思,谎话说多了,再喊“狼来了”的时候,根本没有人信了。好多时候,一部确实不错的电影上映了,一些影评人发自肺腑叫好的时候,读者也会觉得,“这厮又拿酬劳了”。或者,一部影视作品一出,好坏不论,领导一句话:“写篇影评吧。”这当然是极尽谄媚,而且经常演变成了自吹自擂。这种尴尬,造成影评人几乎无法形成任何影响力。我们甚至于没有几个影评界的旗帜性人物。
这种尴尬的现实,中国的文艺评论界也存在。我们的文学评论人——好像术语叫“文艺理论工作者”,不少也学会了见风使舵。身边的朋友自费或者公款出了一本书,往往要求找人歌颂、找版面刊发。因此,某些文艺理论工作者,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跟影评人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曾评论某传销大王自拍的电影,虽然只是就事论事地批评电影,可他们看到的却是我的评论导致他们流失了学员,不再去听他们的“成功学讲座”。再比如,我批评某部电影编剧不懂行,集体创作最后署了一个练毛笔字的人的名字,他们便怒发冲冠了,原因也不在于电影,而在于他们是在拿电影搞融资。我批评他们不懂行,直接造成他们资金流失。
中国的影评人要形成影响力,独立于片方之外,寻求独立生存的途径,是一个重要方式,但健全电影市场,让那些投机的、玩票的电影客离开影视圈,从而保障影评人的独立与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