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如果机器人可以写诗
2018-05-29 15:11:00  来源:检察日报

  据韩国《中央日报》3月22日报道,由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负责推进的“利用人工智能(AI)创作小说”研发项目报告会21日在东京召开。据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教授松原仁介绍,目前的小说创作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占到20%,80%还需经过人类润色。

  去年秋天,人工智能创作的4部作品参加了“星新一文学奖”的评选,并通过了这个日本文学奖第一次评审,但作品最终并未获奖。这种能够进行小说创作的人工智能,由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佐藤理史研发。佐藤理史表示:人工智能创作短篇小说,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即构建有趣的故事框架,然后再将故事写出来。现阶段故事创作还需要人来完成,事先设定好登场人物、内容大纲等相当于文章“零部件”的内容,然后人工智能再根据这些内容自动生成小说。

  依靠技术进行文艺创作,或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写作,是一个有趣的技术和创作的问题。那么,文艺创作是否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完成,人工智能技术代替文艺创作是不是未来文艺创作领域或技术领域发展的趋势?由此,笔者又想到国内一篇相关的文化报道。

  据3月23日《法制晚报》报道,3月20日,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网站宣布:已制造出能够作诗的机器人“薇薇”。目前,“薇薇”能自行作诗达到25首左右。“春信香深雪/冰肌瘦骨绝/梅花不可知/何处东风约。”这首诗即出自机器人“薇薇”之口。

  “薇薇”是一款作诗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有型的机器人。这个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向机器人输入诗句中的每一句话,或者诗句中的词语,‘薇薇’会不断地将这些输入的诗句和词语进行记忆和组合……设计机器人的初衷,是想试探人工智能是否能拓展到艺术创作领域。未来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可以帮助人类进行作诗学习的机器人,并且是一个具有‘艺术灵感’的机器人。”

  当今社会已处于一个技术的世界,无论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小说也好,还是利用这种技术写诗也好,正表明了技术无处不在的现实,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学艺术,会不会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制约和对抗?

  这样来看,人工智能这种技术化写作,它所遵循的是一套技术的美学,创作主体是按照一种技术思想的程序去思考文艺作品的生产和创作的,它把技术性的思维扩展、延伸到文学艺术的写作中,文学艺术所诉求的思想、描写的意象、展开的意境联想、语言的使用和形式段落的安排,都被纳入了一套技术化的程序之中。实际上,这是创作主体的技术活动代替了审美活动,技术思想取代了审美思想,技术意识取代了生命意识,最本质的,这种技术文艺还是一种功能、一种工具、一种技术,算不上是真正的文艺作品。

  我们知道,文艺创作和技术是对立的两面,我们不能把文艺创作语言当作是一种能够被操纵、被控制的技术工具。不可否认,这种机器人写小说、机器人写诗的“文艺写作”,其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无疑是通过程序被操纵、被控制来完成的。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像人类那样,为文艺作品真正融进、注入情感、精神、灵魂、心智乃至天赋。因为,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文艺的本质,是集合了人类所有人性品质的精粹和精华,是精神性的、灵魂性的、心灵性的。所以,文学艺术的这一切特质,与科技无关,与技术无关,与物质无关。这是人类的文艺活动和人工智能化的“文艺”,最为根本的区别。

  说到底,“人工智能写作”不过是技术化的结果、程序化的结果,它仅仅代表着一种技术文化的力量,这种技术并不能真正拥有文化创造力和自由的精神,甚至会对文艺的创造个性和精神的原动力产生抑制、挤压的作用。但是,文化艺术在今天呈现出技术化、复制化的现象,很多写作者热衷于将文艺创作充分地技术化,这或许正是导致研发人工智能进行“文学创作”的一大动力。

  编辑:徐斌